我生长在一个经常在饭桌上讨论政治问题的家庭中,对解决社会问题各种方法的支持与反对经常引起家人热烈的争论。在学校里,我则被科学所吸引。政治问题看来是模糊的、不连贯的和主观的,而科学是分析的、系统的和客观的。

经济学原理课程使我了解到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经济学结合了政治学和科学的优点,是一门真正的社会科学。它的主题是社会的,即人们的选择如何引导他们的生活,以及他们如何相互影响,但它以科学的冷静来研究这个主题。通过把科学方法引入政治问题,经济学力图对所有社会面临的基本挑战作出推动。

N, 格里高利 曼昆

“经济”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它的意思是“管理一个家庭的人”。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在大多数社会中,资源并不是由一个唯一的中央计划者来配置,而是通过千百万家庭和企业的共同行动来配置的。经济学研究人们如何决策、如何相互交易,并分析影响整个经济的力量和趋势。

文章目录

导言

经济学十大原理:

  1.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2.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3.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在许多情况下,人们通过考虑边际量来做出最优决策。
  4.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5. 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6.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市场理论认为,追求个人利益是人类从事经济活动的主要动力,“看不见的手”自发地将各种个人利益转成一种共同利益;对国民财富的增长来讲,政府管得越少越好。
  7. 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市场势力和外部性会导致市场失灵。
  8. 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一国生产率的水平决定了平均收入水平。
  9. 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10. 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经济学家的思考方式

作为科学家的经济学家

科学的本质是科学方法,冷静的建立并检验有关世界如何运行的各种理论。

科学思考的艺术,在于能够做出针对性的合适假设。假设可以使分析、和解释这个世界更为容易。所有模型,都是为了增进我们对现实的理解,而简化了现实。

在经济学中,有两个重要的经济模型:循环流向图、生产可能性边界。

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在某个市场上的相互交易。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

作为政策顾问的经济学家

当经济学的目标是改善世界的运行时,经济学家需要做出规范表述,他就从科学家变成了政策顾问。

通常,经济学家们因为科学认知分歧、价值观,造成意见分歧。而有时,即使是意见一致,也可能因为无法说服普通公众,而使得政府等决策者忽略意见。

贸易的好处

在描述两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时,经济学家用了比较优势这个术语。比较优势是根据机会成本比较一种物品的生产者,谁的机会成本更低,就谁更有比较优势。一个人可能在生产两种物品中都有绝对优势,但是他只能在其中之一有比较优势。

机会成本和比较优势的差别导致了贸易的好处。当每个人专门生产自己有比较优势的物品时,经济的总产量就增加了。而且,经济蛋糕规模的这种扩大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更好。换句话说,只要两个人有不同的机会成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以低于自己生产时的机会成本的价格得到一种物品,而从贸易中获益。

比较优势原理说明,每种物品应该由生产这种物品机会成本较少的国家生产。

供给与需求

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

当消费者收入、相关物品价格(替代品、互补品)、消费者嗜好、预期、买者数量等因素变动时,一种物品的需求曲线也会发生相应的移动(物品价格沿着曲线移动)。

而投入价格、技术、预期和卖者数量,这些因素,会影响物品的供给曲线的移动。

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的点被称为市场的均衡。供求定理,指的是任何一种物品价格的调整都会使该物品的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

市场经济由看不见的手指导;价格制度就是看不见的手用来指挥经济交响乐队的指挥棒。

弹性及其应用

为了衡量消费者需求对会受影响的变量变动的反应程度,经济学家用了弹性的概念。

需求价格弹性=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价格变动百分比,用来衡量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有相近替代品的物品往往较富有需求弹性;必需品倾向于需求缺乏弹性,而奢侈品倾向于需求富有弹性。一种物品是必需品还是奢侈品,并不取决于物品本身固有的性质,而取决于买者的偏好。

物品往往随着时间变长而需求更富有弹性。

当需求有弹性的时候,制定合理的价格以获得最大的利润(即利润增量和销售量之间的理想权衡取舍)是一件非常关键的事。因为提高物品的价格,往往会使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寻找其他替代品或干脆不用,从而减少了销售量。

需求收入弹性=需求量变动百分比/收入变动百分比,衡量消费者收入变动时需求量如何变动。正常物品的收入弹性为正数,低档物品的收入弹性为负数。

供给价格弹性=供给量变动百分比/价格变动百分比,衡量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在极端情况下为零弹性,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线。随着弹性上升,供给曲线越来越平坦。

在一些市场上,在供给曲线上供给弹性并不是不变的,而是在变动。

农业技术进步增加了每个农民所能生产的食物量(生产率提高),这种食物供给的增加与食物需求缺乏弹性相结合,引起了农业收益减少,进而鼓励人们离开农业。

在短期,石油的供给和需求都是较为缺乏弹性的,当供给量减少时,价格会大幅度上升。然而,长期的供给和需求曲线都更富有弹性,当供给减少时只能引起价格小幅度上升。

在短期,毒品需求也许是缺乏弹性的,所以禁毒可能会增加与毒品相关的犯罪;但是长期中,也许是富有弹性的,长期中会减少相关犯罪。

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

限制性价格

当政府对竞争市场实行限制性价格上限时,就产生了物品的短缺。因此,卖者必然在大量潜在买者中赔给稀缺物品。排队是无效率的(浪费买者的时间);根据卖者偏好的歧视既无效率(因为物品没有给与对它评价最高的买者),又可能是不公正的。

比如历史上纽约曾经实行过的租金控制。租金控制引起短缺和排队等待时,没有激励能使房东对房客关心的问题做出反应。低房租限制导致了低质量的住房。

同样,限制性价格下限会导致供给大于需求,引起过剩。如最低工资法,首先,最低工资不会影响技能高经验丰富的工人,只会影响到相对底部的工人。它的确会增加一些工人的收入,但也使其他工人成为失业者。比如对青少年劳动市场影响最大,有研究发现,最低工资上升10%,会使青少年就业减少1-3%。

税收

税收抑制了市场活动。当对一种物品征税时,该物品在新均衡时的销售量减少。一旦市场达到新均衡,无论向谁征税,都是买者与卖者共同分摊负担。税收真正负担的归宿,取决于供给和需求的力量:税收负担更多地落在缺乏弹性的市场一方身上。因为市场的这一方难以通过改变购买或销售量来对税收做出反应。

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研究资源配置如何影响社会的经济福利。

消费者剩余是买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评价)减去其为此实际支付的量。用来衡量买者参与市场的利益。需求曲线以下和价格以上的面积衡量市场的消费者剩余。

在大多数市场上,消费者剩余反映了经济福利。

生产者剩余是卖者得到的量减去生产成本。衡量卖者参与市场的利益。价格之下和供给曲线以上的面积衡量市场的生产者剩余。

市场的总剩余=买者的评价-卖者的成本。

如果资源配置使总剩余最大化,我们可以说,这种配置表现出效率。如果一种物品不是由最低成本的卖者生产,配置就是无效率的;同样,如果一种物品不是由对这种物品评价最高的买者消费,配置也是无效率的。

除了效率之外,社会计划者还应该关心平等。即福利在各种买者和卖者之间分配的公平性。市场交易的好处像是在市场参与者之间分割一块蛋糕,效率问题是能不能尽量把蛋糕做大,平等问题是能不能公平的切割蛋糕。评价市场结果的平等要比评价市场结果的效率困难。这种评价涉及到道德规范,超越了经济学范围,进入政治哲学领域。

自由市场生产使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总和最大化的产量。均衡结果是资源的有效配置。

赋税的代价

税收会扭曲市场结果,引起总剩余减少,这被称为无谓损失。征收税收后,会阻止一部分互利交易,引起剩余损失。

供给需求弹性越大,税收的无谓损失也就越大。而且,无谓损失的增加速度要快于税收规模。

国际贸易

各国之间的贸易最终要根据比较优势。贸易之所以互惠是因为它使各国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生产活动。

对于出口国:

  • 国内该物品的生产者状况编号,而国内消费者状况变坏
  • 但是赢家收益超过输家损失,贸易使一国的经济福利增加

对于进口国:

  • 国内该物品的消费者状况变好,而国内该物品的生产者状况变坏
  • 但是赢家收益超过输家损失,贸易使一国的经济福利增加

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变好。但是,每当一种政策创造了赢家和输家,政治斗争就登上了舞台。一些国家有时不能享受贸易的利益,只是因为自由贸易的输家在政治上比赢家更有势力。

毫不奇怪,关税会引起无谓损失。进口配额也会引起无谓损失。进口配额有可能损失更大,这取决于用来分配进口许可证的机制。

政治斗争,会产生各种限制贸易的观点,比如工作岗位减少、国家安全威胁、新兴行业保护、不公平法律管制竞争等等。但经济学家相信,自由贸易通常是一种更好的政策。

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职能是实施贸易协定,提供谈判场所,并处理成员国之间的争端,提供了自由贸易的多边方法。

公共部门经济学

外部性

当个体从事一种影响旁观者福利,而对这种影响既不付报酬、又得不到报酬的活动时,就产生了外部性。比如,工厂的环境污染产生了负的外部性;而新技术研究提供了正外部性,因为它创造了其他人可以运用的知识。

外部性是导致市场失灵的一种原因,需要政府干涉。比如专利保护是针对技术溢出这种正外部性的方法,来把外部性内在化。

私人解决方法

个体也有一些办法能达到外部性私有化,比如道德规范社会约束、慈善行为;有时也可以依靠有关各方的私利来解决外部问题,比如企业联盟、生态公司等。

科斯定理认为私人市场在解决某些外部性问题是极为有效的:如果私人各方可以无成本地就资源配置进行协商,那么,他们就可以自己解决外部性问题。

但是在一些情况下,私人并不能解决。交易成本过高、谈判破裂、利益各方人数过多,这些时候私人协商无效。这时候,政府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公共政策

管制、庇古税和补贴、可交易的许可证,这些都是可以采用的政府方案。

比如,针对环境污染,可以针对污染水平,收取税收。这时候税收与其他税不同,它是存在外部性时的正确激励,可以使资源配置接近于社会最优。庇古税既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也提高了经济福利,它比管制更有效。有时候,当无法确定征收多少税是合适的时候,出售污染许可证比实行庇古税更好。

公共物品和公有资源

公共物品既无排他性又无竞争性,如国防、知识、不拥挤的不收费道路。公有资源有竞争性但没有排他性,比如海洋中的鱼、环境、拥挤的不收费道路。自然垄断有排他性但没有竞争性,比如消防、有线电视、不拥挤的收费道路。私人物品既有排他性又有竞争性。

国防、基础研究、反贫困是几种最重要的公共物品。由于公共物品的评价不是用价格衡量的,所以人们往往根据自身利益夸大或者贬低评价——有效率的提供公共物品在本质上比有效率地提供私人物品更困难。

对于公有资源,要防止私人决策者过分地使用。因为公有资源的使用会产生负外部性,所以政府可以通过管制、或税收减少公有资源的使用。有时,政府也可以把公有资源变为私人物品。(产权的重要性)

税制的设计

富兰克林说过:“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死亡和税收意外,没有什么事情是确定无疑的。”

税收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我们作为公民期望政府向我们提供各种物品和劳务。在政府行使这些职能时,需要通过税收来筹集收入。

美国政府的税收

政府的税收大概占国民收入的1/3。随着经济的收入增长,政府的税收增长更快。一般而言,随着一个国家变得越来越富有,税收拿走的收入份额也越大。

美国联邦政府收取的税收大概占60%,其中最大一块是个人所得税(对个人,在2001年占50%)、工薪税(对企业,也称为社会保障税,占35%)、公司所得税(占8%)。支出包括社会保障(占23%)、国防(占17%)、收入保障(占14%)、负债利息等等。当总收入大于总支出时,称为预算盈余;反之,称为预算赤字。

州与地方得到40%左右的税收。其中,最重要的两种税是销售税和财产税。这两项一起要占1/3以上;还有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等。州与地方最大支出是教育(34%),其次是公共福利(16%)、高速公路、其它(包括图书馆、警察、垃圾处理、消防等)。

税收和效率

一种有效率的税制是引起较小无谓损失和管理负担的税制。

边际税率衡量税制在多大程度上抑制人们辛勤工作,决定了所得税的无谓损失。

定额税可能是最有效率的税,但是它不公平。

税收与平等

受益原则认为人们应该根据他们从政府服务中得到的利益来纳税。这种原则努力使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相似。比如汽油税使用了受益原则,在一些州,汽油税的收入用来修建维修公路;富有的公民比贫困的公民多纳税,因为享受了更多的公共服务。

能力纳税原则认为应该根据一个人所能承受的负担来对这个人征税。纵向平等认为,能力大的纳税人应该缴纳更大的量,包括比例税、类退税、累进税;横向平等认为,有相似支付能力的纳税人应该缴纳相等的量。

税制的重要目标是在平等与效率之间的权衡取舍。大多数关于税收政策争论是因为人们对这两个目标的侧重不同。

企业行为与产业组织

生产成本

经济是有成千上万个生产你每天享用的物品与劳务的企业组成的。

生产过程中任何一种投入的边际产量,是从那种投入增加一单位中所得到的的产量增加。随着工人数量增加,边际产量减少,生产函数曲线越来越平坦。

一些成本不随着生产的产量变动而变动,称为固定成本。一些成本随着企业改变产量而变动,称为可变成本。企业总成本是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之和。边际成本是额外一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

当长期平均总成本随着产量增加而减少时,存在规模经济。当长期平均总成本随着产量增加而增加,可以说存在规模不经济。

规模经济的产生是因为生产水平高,允许工人的专业化,而专业化可以使工人更精通自己的任务。所以,长期平均总成本曲线通常是U形。在生产水平低时,企业从扩大规模中获益是因为它可以利用更大的专业化。同时协调问题并不尖锐。与此同时,专业化的好处实现,而随着企业变得越来越大,协调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

竞争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有两个特点:

  • 市场上有许多买者和卖者
  • 各个卖者提供的物品大体上是相同的
  • 企业可以自由的进入或退出市场

对竞争企业来说,价格即等于其平均收益,又等于其边际收益。在利润最大化产量水平时,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正好相等。

如果物品的价格低于生产的平均可变成本,企业选择停止营业。

当成本已经发生且无法收回时,这种成本就是沉没成本。机会成本是你选择做一件事而不做其它事时你必须放弃的东西,而无论你做什么选择,沉没成本不可避免。所以当你做出包括经营战略在内的各种社会生活决策时,可以不考虑沉没成本。

如果物品的价格小于生产的平均总成本,企业可能决定退出。

从经济学家的衡量成本的方法看,竞争企业在长期中获得零利润(因为所谓成本包括所有机会成本)。

如果企业是竞争的和利润最大化的,一种物品的价格等于生产这种物品的边际成本。如果企业可以自由进入退出,价格还等于最低可能的生产平均总成本。

垄断

竞争企业是价格接受者,而垄断企业是价格制定者。

产生垄断的基本原因是进入壁垒,是因为其它企业不能进入市场与之竞争。有三个主要来源:

  • 关键资源由一家企业拥有
  • 政府给予一个企业排他性地生产某种产品或劳务的权利
  • 生产成本使一个生产者比大量生产者更有效率(自然垄断)

垄断者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如果垄断者减少它销售的产量,其物品价格就上升。需求曲线限制了垄断者由于其市场势力而得到利润的能力。

垄断者的边际收益总是小于其物品的价格。边际收益曲线位于需求曲线之下。在垄断市场上,利润最大化的点的价格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产量处对应的需求曲线的价格。

当垄断者收取高于边际成本的价格时,一些潜在消费者对物品的评价高于其边际成本,但低于垄断者的价格。这些消费者最终不购买物品,引起无谓损失。它类似于税收引起的无谓损失,不过获利者是私人企业。

除非由于某种理由认为消费者比生产者更重要(超出经济效率范畴),否则垄断利润不是一个社会问题。

垄断市场上问题的产生是由于企业生产和销售的产量低于使总剩余最大化的水平。无谓损失衡量经济馅饼缩小了多少。

政府通过反托拉斯法增强竞争、管制、公有制等方式来解决垄断问题。

在许多情况下,企业努力以不同价格把同一物品卖给不同顾客,尽管生产成本是相同的。这种做法被称为价格歧视。价格歧视只能发生在垄断市场。

价格歧视是利润最大化垄断者的理性战略;价格其实要求能根据支付意愿划分顾客;价格歧视能够增进经济福利。比如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票价、折扣券、奖学金、数量折扣等,都是价格歧视的具体做法。在完全价格歧视的极端情况下,垄断的无谓损失完全消除了。

寡头

竞争和垄断是市场结构的极端形式。但许多行业,包括网球业在内,介于这两种极端之间。这些行业中的企业有竞争对手,同时又没有面临着使他们成为价格接受者的激烈竞争。经济学家把这种状况称为不完全竞争。

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有两种类型。寡头是只有少数几个卖者的市场,每个卖着都提供与其他企业相似或相同的产品。如网球业和石油市场。垄断竞争描述一个有许多相似但不相同产品的企业的市场结构。如电影、游戏市场。

虽然寡头希望形成卡特尔并赚到垄断利润,但这往往是不可能的。一方面,反托拉斯法把禁止寡头之间的公开协议作为公共政策的重点。此外,有时卡特尔成员之间对如何瓜分利润的斗争也使他们之间协议称为不可能。

纳什均衡是相互作用的经济主体,每个人都在另一方所选择的战略为即定时,选择自己的最优战略。

囚徒困境是一个能很好说明寡头维持垄断利润的困难的理论。还有军备竞赛、做广告、公有资源等例子。

多次博弈中合作是容易的。一报还一报的策略是多次囚徒困境的最好策略。

决策者用反托拉斯法来防止寡头从事减少竞争的行为。这些法律的适用性是有争论的,因为有些看来可以减少竞争的行为实际上可能有合理的经营目的。

垄断竞争

垄断竞争描述了有以下特征的市场:许多卖者、产品差别、自由进入。

短期中的垄断竞争企业在许多方面很像垄断企业。面临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遵循垄断者的利润最大化规律(选择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产量,然后在需求曲线上找出对应产量的价格)。

垄断竞争市场上的长期均衡:

  • 正如在垄断市场上,价格大于边际成本。
  • 正如在竞争市场上,价格等于平均总成本。

在长期中,完全竞争企业生产有效规模(平均总成本最小的产量),而垄断竞争企业的生产低于这一水平。

完全竞争企业,价格等于边际成本;而垄断竞争企业,价格高于边际成本。所以,垄断竞争企业总是渴望得到另一个顾客。根据一个古老的妙语,垄断竞争市场是卖者向买者寄圣诞卡的市场。

垄断竞争市场,无效率可能有两个来源:

  • 高于边际成本的价格加成。
  • 市场上的企业数量可能不是理想的数量。

垄断竞争市场并没有完全竞争市场全部合意的福利特点。看不见的手并不能确保总剩余最大化。但由于这种无效率是模糊的,很难衡量,也很难解决。所以公共政策没有一种简单易行的办法来改善市场结果。

广告是垄断竞争的一个自然而然的特点。批评者认为,广告可能操纵人们的嗜好、抑制了竞争;辩护者认为广告也向顾客提供了产品的信息,帮助更好的选择物品,从而提高有效资源配置能力,加剧了竞争。

企业利用广告向消费者传递了一个所提供产品质量的信号。从长期看,消费者在看待广告上对新产品的尝试是理性的。

对品牌的认知也有类似广告一样的分歧。批评者认为品牌使消费者感觉到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差别,引起无理性的消费;而支持者认为,品牌给消费者提供了在购买前不易判断质量的产品质量的信息,同时也向企业提供了保持高质量的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