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我近些年读过后感觉收获最大的一本。当然这跟自己前些年读书太少有关系,特别是历史类的书目。毫不夸张的讲,读完这本书,自己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受。以前脑海里对世界历史那些孤立的一个个点,通过这本书,被系统的整理在一起;以往曾经有困惑、而又没去专门弄清楚的一些事情,也在这本书里找到了答案。对于历史,既对整体高度概括,也对里程碑重点从政治、经济、文化、性别关系、宗教、种族等多方面分析;它也不止是简单的介绍历史,而是时时把历史与现状做联系、做思考,让人不仅能更生动的了解历史,也更理解今天的世界为什么是这个样子。

看到豆瓣上,有人评价这书说观点陈旧,这可能是一句没用的评价,因为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本来就在半个世纪前(第一版是1971年),自然只能用那个年代的认知来评论(但这同样也见证了这本书历经几十年而不衰);用豆瓣上另一个读者的话,可能这本书对那些本来特别渊博的人觉得无用,但是对类似我这种离开学校后只读了没几本历史书的人,这本书确实是最适合的一本。正如推荐序里所讲,它是“全球史观”的代表作。

最让我觉得妙处的是,通过这本书,似乎也把我读过的其它一些印象深刻的书联系起来,比如《人类简史》、《枪炮、病菌与钢铁》、《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等等,感觉到其中一些观点的互通。

文章目录

从食物采集者到食物生产者

旧石器时代

从宏观的视角来看,地球发展进程中第一大转折点是生命从无机物中脱胎而出;而第二大转折点就是人类的出现。人类通过改变环境来适应自己的基因,而不再是改变自身的基因去适应环境。(今天,第三个划时代转折点,是人类很快就能够既改变环境、又能改变自身的基因。)

人类,只有人类,能创造自己想要的环境,即今日所谓的文化。

为什么人类日渐觉得自己创造的环境正在变得不适合居住?关键问题似乎在于,在技术变革和使之成为必须的社会变革之间,存在一个时间差。造成时间差的原因在于,技术变革能提高生产率和生活水平,所以很受欢迎和被采用;而社会变革则要求人类进行自我评估和调整,通常会让人感到受威逼和不舒服,因而也就容易遭到抵制。人类作为一个种群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使自身不断增长的知识与如何运用这些知识的智慧保持平衡。

食物采集者的食物供应惊人的充足,使得他们比农民过得更为充裕。因为农民只种植少数几种庄稼,一旦这些庄稼歉收,就要面临饥饿。相比之下,食物采集者就不会;他们又数百种食物来弥补。

早期人类对自然界的情况知道的很多,否则就无法生存。诸原始民族发展起来的累积的知识、技能、工具、机械和技术,为文明和所有高等文化奠定了基础。但是,他们对自然界的情况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旧石器时代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平等。个人完全俯首听命于团体部落,置身于这一队伍虽有一种安全感,但随之而来的是发展的停滞。只有少数食物采集者能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养活自己,他们被迫不断迁移。

人类历史上,每一次壮观的人口激增,都是在生产技术获得重大突破时发生的。旧石器时代末期(1万年前),人类的人口532万,大约是旧石器时代初期的42倍。

现代的各个种族都源自作为人类已获得充分发展的同一祖先。考古学家们早已接受“非洲起源”的理论,但是也存在人类多起源论。但可以肯定的是,一万年前,各种族在全球的分布已经和现在大致相似。随着技术革命的发展,后来发生了许多变化。

新石器时代

当人类成为食物生产者时,跨入了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人用磨制法制作石器(最终促成犁和轮子这两个在新石器时代末期重大发明);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食物来源大半甚至全部都靠栽培植物和畜养动物,而不是靠狩猎、采集。

狩猎社会能在供求平衡状态下维持数千年,而没有产生一种要求根本变革的推动力。尽管他们很早以前就已经懂得如何种养食物,但直到1万年前、迫于人口压力才转向农业。还有一个原因是,植物、动物这是还没有完成驯化。

从狩猎到农业的转变是一个曼城的渐进过程,这一过程在全世界许多地方是独立发生的。比如墨西哥、中国黄河流域、秘鲁,还有中东地区,包括埃及和苏丹的尼罗河流域,叙利亚和伊拉克的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流域,以及地中海以东海岸地区。

从最早的植物栽培过渡到农业革命,也是一个渐进的漫长过程。直到公元前1500年前后,由于玉米和其他植物杂交,使产量大大提高,才称为当地人食物来源的主要部分,从而完成了原始农业到农业革命的过渡。这种新的生活方式,从各个发源地逐渐传播到全球各地;由于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也产生了农业的发展差别。

农业革命最明显的影响是产生了定居这种新的生活方式。于是,新时期时代的村庄取代了旧石器时代的流浪群体,而成为人类最基本的经济文化单位,直到18世纪末。

定居使人们能拥有更为丰富的生活资料,发展更先进的生产技术(如制陶、纺织);也使得部落政治组织逐渐取代游猎民族的单独群体。

经济平等和社会地位平等,是新石器时代村社的明显特征。正是由于这种平等主义,其生产力也都有着内在的阻碍性因素。产品的产量只要能满足每个家庭的传统需要就可以了,没有要求生产剩余产品的动力。一个典型的部落成员,每年的工作时间比现代人要少,而且工作对他来说是件很愉快的事情。这种部落社会是一个完全平等的社会,但正因为如此,它也是一个生产率很低的社会。

人口的增加导致了农业革命,而农业革命反过来又导致了更大规模的人口增长。总人口在距今1万年到2千年间的8000年中,世界人口从532万上升到13300万,增加了25倍。

决定人类行为的不是他们的基因,而是他们所处的社会教给他们的行事方法。

古代文明(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1000年)

最早的文明之光出现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两条大河养育的一片荒原。最早的文明中心是苏美尔,也就是《旧约》中的希纳国;过去被称为美索不达米亚,现在伊拉克的南部。约公元前3500年,这里完成了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到文明的过渡。

所谓文明,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政治权利,纳税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

灌溉技术、冶金技术、犁和轮子的发明,包括风力、水力的利用,这些影响深远的技术进步,与相应的制度变革相伴而行。人口的增长,使某些村落发展成新的宗教显贵和军事行政首领统治的城市。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官吏。

技术变革和社会变革,通过相互作用,最后促使城市革命和文明的到来。

各种古代文明的最重要的两个共性是,社会关系的新的不平等和性别关系的新的不平等。所有文明都建立在纳贡关系而不是以前的血亲关系的基础上。而新的农业要求,也让妇女的地位变得不再平等。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类型是城市类型。萨尔贡一世(阿卡德帝国)、汉谟拉比(古巴比伦)是两位伟大的帝国创立者。苏美尔文明的文字是楔形文字。“文字不是一种深思熟虑后的发明物,而是伴随对私有财产的强烈意识而产生的一种副产品。文字始终是苏美尔古典文明的一个特征。”

埃及文明是一种帝国文明。这一文明之所以颇为稳固且延续很长时间,主要得益于其地理环境(三面沙漠、一面临海)。埃及是一个长时间处于同一王朝统治下的统一的大河流域国家。

克里特岛上米诺斯文明是海洋文明。它的繁荣依靠的是它的贸易。克里特岛远离战争,也没有大规模的军事和国家机构;血亲体系在这里保存得比在中东大陆要好得多。妇女们可以拥有财产,社会地位也比较高,以这种方式成为欧亚大陆诸古代文明中的一个伟大例外。

印度河文明的文明类型是保守的,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高度的计划性。印度河文明的文字为象形文字,上一行由左往右读,下一行由右往左读。这种写法也为早期希腊人所仿效。

中国黄河流域的商朝文明是欧亚大陆所有文明中最为与众不同的。直到现在,它依然是独特、唯一的,其主要原因在于地理上的封闭性。

游牧民族摧毁古代文明

公元前2000年左右,游牧民族利用马和冶铁技术,大大提升了战斗力,对各古代文明开始形成真正的威胁。

游牧民族凭借马和铁制武器,掀起了两次席卷诸文明中心的大规模入侵浪潮。第一次约在公元前1700至公元前1500之间,入侵者常是手执青铜武器,驾着马拉的战车侵入文明中心。第二次约在公元前1200至公元前1100年之间,入侵者通常骑在马上,用铁制武器作战。这些为数不多的入侵者,凭借军事技术上的优势,统治了在人数上远远超过他们的诸被征服民族。

到公元前1500年,第一次入侵浪潮平息下来,中东为三大强国控制:北方的赫梯帝国、南方的埃及帝国和东方的亚述帝国。随后,第二亚述帝国,囊括了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埃及;之后是波斯人建立了到那时为止最大的帝国——波斯帝国,统一了从尼罗河到印度河的所有地区。

最先入侵希腊米诺斯文明的是亚该亚人,然后是迈锡尼人、多里安人。荷马史诗四部曲,描写了这些历史。

约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很轻易的颠覆了衰败中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不过,雅利安人几乎没留下任何遗物,只留下大量以吠陀形式出现的文献材料。

中国的商文明也遭到了游牧民族的入侵,但是也同化了这些侵入者。与其他文明不同,中国文明不间断的从商代一直延续到现在,从未遭受毁灭或彻底的改造。

古典文明(公元前1000年-公元500年)

古典文明时代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欧亚大陆趋于整体化。技术进步决定了人类的活动范围,从而引起了整体化进程。冶铁技术,不仅改变了武器,也改变了农具,产生了深远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影响。农业疆域的拓展使得文明的范围逐渐扩大,农业生产率急剧增长,而金属货币、更大的船舶,也大大促进了贸易。

由经济发展所促成的政治上的统一,同样是一种破坏。经济的发展促成了中央集权制。所有这些发展引起社会关系、政治组织、生活方式和谋生之道等方面的深刻变化,如此根本而全面的大动乱令人不安,它促使人们内省,提出新问题、寻求新答案,促使思想家们重新考虑各自的传统,比如理想政府的道德基础,社会制度的作用,以及宇宙和生命的起源目的,等等。

约公元前6世纪前后,整个欧亚大陆到处都在提出、探讨这些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构成了古典时代一些伟大的哲学、宗教和社会体系。中国的孔子、印度的释伽牟尼、波斯的琐罗亚斯德、希腊的理性主义哲学家,都诞生在这个时代。

希腊殖民扩张运动的结果,是产生了大量独立的城邦,开发了黑海地区;波斯人利用有航海经验的腓尼基人和希腊人,开辟了从尼罗河到红海的航线,促进了贸易拓展,从而拉开了东西方之间贸易大发展的序幕。

陆上贸易的盛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秩序和治安的维护状况。当大部分陆路处于某种权力强有力的控制下,贸易就繁荣,反之亦然。东西方贸易大发展于公元前不久开始,约持续了两个世纪。公元2世纪以后,随着罗马帝国和中国社会动乱迭起,这一繁盛的路上贸易逐渐衰弱。7世纪时,穆斯林阿拉伯人征服了整个中东,但是巨大的穆斯林帝国成了中国和西方之间的障碍,而不是桥梁。贸易转移到大陆周围正开始由阿拉伯水手和商人控制的海上。直到13世纪蒙古人征服从太平洋到波罗的海和黑海的整个欧亚大陆时,才重新打开陆路,从而为中世纪的马可波罗及其同行人扫清道路的可能。

虽然商业联结和文化联结不是彼此独立的。希腊文化传播整个东方,主要是靠追随亚历山大军队东进的希腊伤人;同样,印度佛教传不到中国的过程,也是沿着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比希腊文化影响要持久的多的是基督教和大乘佛教。这两大宗教由一些共同点:着重于灵魂的拯救,修来世;坚持平等主义,向所有人开放;强调很高的道德准则。这些特点证实应时代的需要而逐渐形成的。佛教在亚洲起了伟大的文明融合的作用,就跟同时期的基督教在欧洲所起的作用一样。佛教带给许多民族的不仅是宗教信仰和一套道德标准,还有文学体系、建筑样式、以及伟大的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同样,基督教带给日耳曼和斯拉夫诸民族的,除了基督教义外,还有罗马文化和君士坦丁堡文化。

在古代文明的数千年中,中东一直是首创精神的中心。如发明了农业、冶金术、城市和帝国组织等。但是,到了古典时代,中东的优势逐渐消失,只有宗教这个领域例外。犹太教、琐罗亚斯德教,都根源于中东。

希腊罗马文明

希腊地区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限制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而且还从地理上割成了许多小块。因而形成了众多的小城邦,和以殖民地形式存在的海外城邦。殖民地与本国之间的贸易经济,使得本国的自给性农业转变为商业性农业。在黑暗时代,各城邦开始实行君主政体,后来转向贵族寡头政治。

公元前5世纪时,雅典使斯巴达和其它所有希腊城邦黯然失色,这是古典希腊的黄金时代。主要是因为它在打败庞大的波斯帝国这场重大战争中起了最主要的作用。但在公元前429年遭受到大瘟疫后,开始一蹶不振,几乎被斯巴达毁灭。公元前338年,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剥夺了希腊各城邦的大部分自治权。

希腊离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这些人类最早的文明中心很近,能够从后者吸取到好处,同时,也没有近到不能保持自己的特点的地步。同时,城邦的出现和持久存在,是促成希腊人取得成就的第二因素。

不受束缚的自由思想是希腊人独有的,世俗的人生观也是希腊人独有的。他们坚信,人活着,最主要的事是完满的表现此时此地人的个性。苏格拉底主张,“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他也指出了自由辩论对社会的重要性。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使希腊人能够自由地、富有想象力地思考人类和社会的各种问题,并在文学、哲学和艺术创作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古典希腊的宗教是城邦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解释了物质世界、日常社会制度,也激起了诗人和艺术家创作灵感的源泉。每一座希腊庙宇都是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中心,有许多庙宇专门从事与发展特殊的技艺。

希腊艺术也是城邦文明的独特产物。希腊的一切艺术都体现了希腊人平衡、和谐和中庸的基本思想。甚至包括他们的哲学思辨。

“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名言来自希腊智者派的杰出代表普罗塔哥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是这个时代的杰出代表。

自由探究的精神,民主政体的理论实践,多种形式的艺术、文学和哲学思想,对个人自由和个人责任心的强调,所有这些构成了古典希腊留给人类的光辉遗产。

由于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古典希腊文化普及到整个中东,形成了一个新文明,进入了希腊化时代。亚历山大病逝后,庞大帝国分成三个王国,马其顿王国、埃及王国和塞琉西王朝统治下的王国。最后,从意大利半岛起家的罗马征服了这些王国,结束了希腊化时代,开始了罗马时代。

罗马帝国的无止境扩张,使得早起的政治民主化趋向式微,也给文化带来破坏性影响。随着阶级斗争、奴隶起义和愈演愈烈的军人干政,凯撒死后,屋大维继位,一人独揽政权,象征着罗马从共和国转变为帝国,带来了这一地区长达200年的和平稳定。

在文化方面,罗马人的主要成就是把城市文化连同它所带来的一切扩展到中欧和西欧。这些城市不但构成了帝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细胞,夜构成了帝国文化的基本细胞。

罗马的伟大时代随着公元180年马可奥勒留的去世而告结束。公元3世纪,戴克里将国土划分为两部分,即西罗马和东罗马。当君士坦丁在古希腊殖民地城市拜占庭所在地建立新都时,这一划分进一步强固了。这座不久后被称为君士坦丁堡的新城由于海峡两端狭窄而易守难攻,并为抵达边区的多瑙河和幼发拉底河提供了便利的同路,成为当时世界上的一座伟大城市,直到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的数个世纪,仍是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引以为豪的首都。

公元476年,西罗马最后一个皇帝在日耳曼即匈奴雇佣军的逼迫下退位,标志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今天分析罗马灭亡的原因,在于生产率低下;即便在取得冶金术、犁、轮子、帆和太阳里这些核心发明的新石器时代之后,未能大大地促进技术的发展。技术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很可能是在于奴隶制度。奴隶制度使劳动者失去改进行业的传统操作方法的积极性,也使社会缺少技术革新的动机。帝国结构上这些根本的缺点,在一段时间内由于帝国扩张以及随之而来的战利品、贡物、粮食和奴隶而得到掩盖。但是,在当时那样的技术发展水平上,帝国的扩张受到后勤和交通方面的种种限制;这一限度一经达到,帝国疆界就固定下来,甚至开始缩小,从前隐藏的帝国结构上的缺点渐渐显露出来。军队成为沉重的负担,官僚机构的过度支出导致了最终无法控制的通货膨胀,货币变得毫无价值,某些场合回退到物物交换,工业从城市转移到乡村和大庄园,帝国经济逐渐分解为一个个自给自足的单位。经济上的分散从而导致政治上的分权,帝国开始慢慢崩溃。

印度文明

雅利安人侵入印度河流域后,约公元前800年时,随着铁的采用,扩张步子大大加快。这时,主要活动由畜牧业改为农业。

公元前500年时,种姓等级制度开始建立,普遍认为肤色是这种制度建立的一个基本因素。雅利安人具有强烈的种族优越感,他们极力阻止与受他们鄙视的臣民混合,因而发展起四大世袭种姓的制度。前三个种姓是由雅利安人自己的职业等级,即祭司(婆罗门)、武士贵族(刹帝利)和农民(吠舍)组成,第四种姓(首陀罗)则给了达赛人(奴隶,指土著居民)。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战争和社会的需要,雅利安部落常常与达赛部落结成联盟、混合起来,种姓逐渐与肤色不再强相关。在种姓等级制度之外的被称为贱民,即不可接触的人,今天约占印度人口的七分之一。

社会法令和宗教法令的结合,使种姓制度至今仍在起作用。

经济发展、以及婆罗门的强征勒索,是公元前5-6世纪印度进行宗教改革的主要因素。人们开始要求自由,社会开始动乱。苦行主义是其中的一个表现。通过内心的反省和沉思,发展起许多改革运动,其中最重要的是佛教。

公元前321年,孔雀帝国建立,这是印度的第一个帝国。孔雀王朝统治下的印度十分富裕,且得到很好的治理,就像鼎盛时期的罗马帝国一样。阿育王在通过特别残忍的战争征服羯陵伽王国 后,开始设法实行佛陀的温和的教义。他最强调的是宽容和非暴力主义,不仅因为这两者是道德上合乎需要的东西,也因为它们会促进他那庞大复杂的帝国的和谐。

印度与中国不同,在中国,是长期的帝国统一间隔以短暂的分裂;而在印度,则恰恰相反,是短暂的统一和长期的分裂。印度文化存在统一性,它强调的是终于社会秩序而不是忠于国家,正如种姓等级制度高于任何政治制度这一事实。

公元前2世纪初,随孔雀帝国溃灭而起的是长达500年的混乱和黑暗。公元4世纪,笈多时代开始了。这时印度文明的古典时代,笈多帝国是一个北印度帝国,并未包括整个半岛。笈多时代最伟大的贡献是提出了0的理论、以及十进制,包括阿拉伯数字。

中国文明

由于地理原因,中国仅仅受到西北游牧民的侵略。中国文明在任何时期都未产生过祭司阶级,因而存在于欧亚大陆其它文明中的教士与俗人之间、教会与国家之间的巨大分裂,在中国是不存在的。中国人的经典都强调人在社会中的生活,尤其强调家庭成员之间、君臣之间的关系。这种对现世的强烈偏好为政治组织和稳定提供了坚固的根本基础。而这一基础又因为一直实行文官科举制度而得到进一步加强。这一制度比西方、其它地方早2000年。

中国文明具有注重现世的性质,杰出的思想家都倾向于首先当注重实际的政治家,对争取各国统治者接受他们的观点很感兴趣。他们在旅行和辩论的过程中,吸引信徒,逐渐形成各种哲学学派,这一时期称为“诸子百家”时代。虽然在大多数文明中都可见到,但是,对过去的意识和崇拜在那时的中国表现特别强烈。

公元前2世纪,孔子的学说被宣布为帝国的官方教义;直到2000多年后清的灭亡,它一直在中国居统治地位。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从根本上改变了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中央集权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

秦帝国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统一了文字。度量衡和货币的统一也促进了经济发展。

汉帝国不仅在领土范围上,而且在人口数量上,都可以与罗马帝国相比较。

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基础,所以帝国实际上是由儒家学者根据儒家原则来治理。这样形成的行政制度,其效率和反应灵敏的程度远远超过现代以前的任何别的行政制度,这也是中国封建制度2000年间一直保持稳定的重要原因。但是,由于它只承认一家学说,这就产生一种顽固的正统观念,并引起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傲慢,而这些东西证实若干世纪后当西方商人和炮船出现时中国陷入困境的一个原因。

在汉时期,中国在技术上与欧亚其它地区并肩而行;在许多领域还处于领先地位,并一直维持到最近几个世纪。汉时期的重大发明有水力磨、马肩轭、铸铁技术、造纸术和陶器上釉术等。同时,出现了一部历史巨著《史记》。

古典文明的终结

技术停滞不前,生产力受阻,是各古典文明逐渐衰微的内因。3至6世纪,边远地区的游牧民,对古典文明进行了猛烈的入侵冲击。中国、印度(北部被侵占、南部继续)都仍然保持了各自独特的文明;拜占庭和波斯帝国势力强大,不为所动;而西方却长期屡遭日耳曼人、匈奴人、穆斯林和维京人的情侣额,其旧秩序遭到严重的破坏。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这种破坏,在旧文明的废墟中,产生出一种崭新的文明,一种更能够适应变化中的世界的需求的文明。

奴隶制的普遍存在,是造成技术停滞不前的原因之一。对劳动的轻视,哲学家与工匠的分离,阻止了欧亚大陆诸古典文明的技术发展。而也正是哲学家的有条理的思维与工匠的实践经验及传统知识这两者的相互影响,使西方在近代完成了伟大的科学和工业革命。然而这在古典文明中是不可能发生的。

3到6世纪时欧亚大陆普遍遭受入侵的时期,结束了古典文明,宣告了中世纪文明的到来。

在相继崛起的日耳曼王国的控制下,西罗马帝国崩溃了。476年,末代皇帝被日耳曼人废黜,标志着西罗马帝国终结。589年,隋朝最终统一了中国;大约同时,法兰克国王和东罗马帝国似乎也在重新统一欧洲,然而这只持续了很短时间。8世纪时,加洛林王朝取代墨洛温王朝;然而两个世纪后,在穆斯林、马扎尔人和维京人的三面夹击下,加洛林王朝土崩瓦解,西欧再次称为屠宰场。10世纪为最黑暗的时期。

所有地区的古典文明都幸存下来,唯有西方例外。然而,正是这样,西方能毫无束缚的在中世纪发展起新技术、新制度、新观念,即新的文明。

纵观到中世纪为止的历史,文明的到来对人类的平等是一种倒退。但,文明也带了巨大的收益和成就。尽管出现了所有这些不公平和剥削,但历史却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人口剧增、生产率提高、生活标准也随着提高,也使知识的不断累积和世代相传成为可能。这些宝贵的进展使少数人得到的好处远大于多数人;但就整个人类历史而言,人类的确取得了重大的进步。

中世纪文明(公元500-1500年)

穆斯林帝国和蒙古帝国,不仅促进了欧亚大陆间的贸易交往,也加速了技术的传播。15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船舶设计师,将地中海的横帆帆船、与阿拉伯的三角帆船相结合,制造出了三桅船,它可以在任何天气里航行,使哥伦布的远洋航行称为可能。中国发明的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也在改变着整个世界。

中世纪中,最重要的宗教改革使伊斯兰教的出现。穆斯林统一了整个中东地区;伊斯兰教领土的巨大扩张,从摩洛哥延伸到中国边境,使基督教世界的统治者们感到惊恐。

“伊斯兰”意为“顺服上帝的旨意”。穆罕默德要求信徒们履行“五功”:念功、拜功、课功、斋功和朝功。伊斯兰教既是一种宗教信仰,也是一种社会法规和政治制度。它不仅为信徒提供宗教戒律,也为个人和公众生活提供明确的指导。

634年,在世俗首领欧麦尔哈里发的领导下,阿拉伯人开始向外开展侵略,从阿拉伯半岛各地向北迁移,他们先后征服了叙利亚、伊拉克、埃及、西班牙、印度,迅速发展成横跨欧亚大陆的强大帝国。

750年,阿拔斯王朝建立;哈里发曼苏尔选择巴格达作为阿拔斯王朝的首都。阿巴斯王朝不仅以富裕和豪华著称,而且以一段时间内在宗教事务上比较宽容而闻名于世;并且,还以科学领域的成就享有盛名。以“智慧之城”自誉的巴格达,拥有一批翻译、图书馆、天文台和学校。当时的巴格达和巴黎,正如今天两者倒过来的位置。

由于疆域过大、帝国开支与技术进步的不匹配,阿拔斯王朝也如同罗马帝国一样,逐渐衰落。像往常一样,帝国的衰弱导致了蛮族的入侵。北部入侵的十字军、从意大利南部入侵的诺曼底人,以及来自东方的突厥人和蒙古人,逐渐瓦解了帝国。

1000-1200年,突厥人先是充当了阿拔斯王朝的雇佣军、随后便统治了这个王朝,他们赋予行将灭亡的伊斯兰世界以活力和侵略能力,并击败拜占庭和印度斯坦;13世纪,蒙古人入侵,吞并了中亚、东亚、俄罗斯,以及整个穆斯林中东。1300-1500年,蒙古帝国崩溃,突厥人复兴,伊斯兰教突厥人再度进入基督教欧洲和印度斯坦。

奥斯曼土耳其人征服了拜占庭帝国,于1453年攻陷君士坦丁堡。成为多瑙河以南、几乎整个巴尔干半岛的主人。16世纪,一支穆斯林突厥人的王朝,莫卧儿帝国,强行统一了印度半岛。

在1000年到1500年这5个世纪,伊斯兰教传遍欧亚大陆,使其领土几乎增加两倍,对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突厥人和蒙古人的侵略起了使欧亚大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紧密的融合为一体的作用。而这种机会,似乎仅被欧洲正在形成的新文明所充分利用。最初,伊斯兰世界似乎很容易适应和改变新的东西。尽管伊斯兰教有他兴起于阿拉伯半岛的原始背景,但却非常善于借鉴已被确认的伟大文明;但是在伊斯兰教教义于希腊唯理论哲学及科学之间也存在极深的隔阂。

拜占庭起到了西方的保护盾作用,使后面的西方能自由的发展自己的文明;它还促进了贸易和经济的全面发展。拜占庭对东斯拉夫人来说,是宗教和文明的源泉。

唐朝统治下的中国是相当开放的,思想自由在宗教问题上表现得最明显。佛教在汉朝传入中国,于唐朝初期达到顶峰。虽然佛教对中国的哲学、艺术和文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它并没像基督教改造欧洲社会那样,从总体上改造中国社会。

宋朝时期,发生了一场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的商业革命。生产率提高、人口增加,国内贸易突飞猛进,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管理为中心的大城市。同时,对外贸易的增长更为明显。中国首次大规模从事海外贸易,不再主要依靠外国中间商。宋朝时的中国正朝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不过,这一潜在的可能从未实现。

元朝时中国第一次、唯一一次完全由游牧民族统治。蒙古人在中国的统治由于其性质和持续时间较短,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记。

明朝政府率先控制和约束商人阶层,这时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之间一个根本的、最有意义的差别。

革命的西方文明

中世纪城市联盟的发展,不仅能成为强有力的经济实体,而且还称为强有力的政治实体。这一发展给欧洲商人带来了地位和权力,这在欧亚大陆时独一无二的。在欧洲之外,伤人根本没有机会上升到当权者的地位。

到10世纪时,西欧已遍布封建小国。9至11世纪,教皇和皇帝一般说来是合作的。11世纪,教皇至高无上的时期开始了。到13世纪,教皇实际卷入了欧洲各国的事务之中,国王和皇帝由他任命或废黜。此时,罗马教皇被认为是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统治者。14世纪,教皇至高无上的时期突然结束了。

欧洲君主们的新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与新兴商人阶层的非正式联盟。

随着从大约1350年到1600年这一时期的文艺复兴运动的蓬勃发展,教育和学术环境起了变化。文艺复兴运动受限在意大利开始。商业家族的需要、私利和爱好,影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复兴。因此,产生了文艺复兴运动的现世主义和个人主义——关心的是今世而不是来世,注重的收益异教经典而不是基督教神学。

现实主义和个人主义也反映在学术成就和教育中。如艺术方面的创作重点越来越转向旨在揭示灵魂内在奥秘的肖像画,以及以醒目的色彩和形式来使人赏心悦目的绘画。

16世纪时,随着意大利外交官的交流、图书和印刷机的流行,还将种种新事物传播到了北欧。

在促进欧洲人开始海外冒险事业的许多动机中,寻找基督教徒和寻求财富可能是最强烈的动机。西方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造船、仪器、航海技术和海军装备上所取得的进步,以及商业经营方面重要新技术的发展(如货币、银行和信用状的发展、贷款等),使得欧洲具有强大的独特的活力。

由于伊斯兰教带来的推动力,从7世纪起,非洲和外部的联系、以及内部联系都开始增多。地区间的贸易因更有效的交通工具而增长。贸易的增长也促进了航海术的发展。

在公园1500年前的几个世纪,非洲大陆在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发展,然而1500年以后,却逐渐在世界上落伍。

毫无疑问,主要是因为欧洲对非洲的掠夺。而美洲则更惨,本地居民几乎因为欧洲人的入侵而灭绝。

美洲的印第安人,是从西伯利亚渡过白令海到达阿拉斯加的移民的后裔。美洲印第安人的三大文明是:位于今危地马拉的玛雅文明、位于今墨西哥地区的阿兹特克文明和从厄瓜多尔中部到智利中部的印加文明。4-10世纪期间,玛雅文明非常繁荣,随后由于未知原因衰落。现在认为,居住在南北美洲的印第安人人口总数达4300万至7200万,然而,在欧洲侵入后,仅仅只剩下几百万人。枪炮的屠杀是一方面、欧洲人带过来的病毒似乎屠杀的更多。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与世隔绝的大陆。在欧洲人到来时,澳大利亚的土著居民还处于旧石器时代。土著人口从,当时几十万的人口到今天只有几万人幸存下来。

决定人类不同发展水平的关键,是各民族之间的可接近性。最优肯呢个与其他民族相互影响的那些民族,最有可能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